茶圈阿斗第一集:白茶的发源地到底在那里?

白茶的发源地到底在那里?白茶有多久的历史?和宋徽宗所说的白茶到底是不是一回事?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真的?

有一说一,白茶的发源地根本不在福鼎,而是在建阳,杠精等一下,我会让你心服口服的。

 

白茶的起源在福鼎的主要依据是太姥娘娘亲手种植的绿雪芽还有就是“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除此之外,没有其它资料可以佐证的,前者是传说啊,后者除了陆羽的引用之外,没有其它的记载了,而他所见到的大多是蒸青团茶,再说了之前也没有晒干工艺的记载。

 

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的考证“先有小白, 后有大白, 再有水仙白”那么我们顺着这个思路进行考证,小白茶源于建阳的漳墩镇的桔杭村南坑片区,是1772年由肖氏所创制的,后依托于两大贡茶区(北苑贡茶和武夷贡茶)发展的很好,当时茶山百十里,采茶季有数十万人,晚清四大名臣左宗棠在1812年就有说过“白毫”是散落的南坑小白,而福鼎有据可查的白茶是在1857年,晚了八十多年,从时间上看,建阳的的小白茶应该早于福鼎。

 

我们再从从茶树的角度看,福鼎天门寺旁边的古树茶是1957年福建茶树普查时发现的,而且树龄百年,也就是1857年,结合张天福老先生的分析和三种移植版本的故事,都与1857年相差不多,而建阳的菜茶是灌木型的菜茶,栽培历史有一千多年,  明代“罢拙团茶”后武夷茶就开始改制了,在1632到1654年武夷茶区已经出现白茶雏形,到了1772年的时候已经非常成熟了。

 

福鼎白茶不是白茶的发源地,如果不信,我再分析给你们听,福鼎是1857年才发现的大白茶,1889年才开始制作白毫银针,1922年开始制做白牡丹的,而建阳早在1870年就开始制作白牡丹了,水仙白更是由1821年从现在的小湖镇大湖岩移植的,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也许就有茶友会问,在明代的时候,不是有一个叫田艺衡的作者写过《煮泉小品》里有白毫银针的制作方法,但是他并没有指明产自福鼎,如果非得辨个明白,明末有个学者方以智对武夷茶产区非常了解,漳墩就是武夷茶的产区,在他的著作《物理小识》也详细写明了白茶的制作工艺,福鼎现有关于白茶制作相关的都是清代的,比如: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和清代陆延灿《续茶经》,更搞笑的是,2009年宋代吕氏家族墓,发现了30多颗芽头, “专家推断”,这些距今1000多年前的茶叶来源于福建福鼎,都不知道专家依据什么,有茶树不代表有制茶的历史的。

那白茶的起源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和宋徽宗所说的白茶到底是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我们看一下宋徽宗是怎么说的哈!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培.

看到“蒸培”两个字了吗?本质上是蒸青绿茶,和现在的白茶工艺完全不是一回事。

 

又有茶友会问,你说建阳的白茶发源地,本质上是小白茶吧,跟大白没关系。是!跟大白没关系,但是张天福老先生的考证是“先有小白,后面大白”,另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白茶的起源还有一些争议,比如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就对白茶起源进行了研究,限于资料的缺失,还属于研究挖掘阶段,对于发源地的探究,还是如胡适先生所说,“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绿雪芽"依据传说而来的故事,虽有古树但没有制作白茶工艺的记载,被列为白茶始祖是否欠妥?

 

这些年,无论是建阳政府还是漳墩政府,都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广白茶,漳墩白茶的品质,也是公认的优良,在当地深得茶人的喜爱,我与众多漳墩的制作者和经销商的聊天得知,近些年漳墩白茶得益于政府的推广,会比前些年好做一些,但由于福鼎多年推广的效果,市场对福鼎白茶的了解更多,也更全面,漳墩和建阳政府推广效果,显得有些差强人意

视频的本意不是否定福鼎白茶,我也有购买福鼎白茶,只是希望给近些年刚起步的漳墩白茶一点发声的机会,一句“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会让大众误以为白茶的产地仅只有福鼎,这对建阳漳墩、政和白茶以及其它地方的白茶不公平,据我所知,黄坑的白茶,品质就非常高,但由于知名度低,只在小圈子里,很难让大众了解全貌。

感谢大家的关注,我是茶圈阿斗,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的视频不仅有茶,还有各种茶余闲聊的趣事,消闲助兴,如果你有什么独家趣事,也可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