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圈阿斗第二集:岩茶之伤?

1993年有一部迷你神话剧《武夷仙凡界》播出,这部是以大红袍为主线的爱情故事,剧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故事,当年可是迷倒了一片剧迷。但唯美的爱情故事背后,却难掩武夷岩茶这些年所承受的伤痛。

 

如果把武夷山形容成美女,那一定是国色天香,“上天给了它美丽的容颜,总会吸引一些罪恶”也许是武夷岩茶伤痛最好的诠释。近些年,武夷岩茶凭借“高价”一词,频频登上央级媒体,人民日报更是灵魂三问武夷岩茶。那么人民日报都说了什么?天价茶从何而来?天价茶受益者是谁?天价茶之后,岩茶如何走出天价茶的阴霾?

 

在媒体给武夷岩茶贴上“高价、夸大宣传、恶俗花名、大师茶、过度包装”等标签时,武夷山一位茶农却直呼“冤枉”。武夷山的岩茶就像一位漂亮的美女,总少不了一些花边新闻。

 

“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这是英国评论家邓宁格的经典论述,风景优美的武夷山、历史悠久的武夷岩茶文化和稀缺的茶山资源,让武夷岩茶成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变为资本追逐的对象,资本拿着与《武夷仙凡界》类似的剧本,却演绎出不同的剧情。

众所周知,能称之为“高价茶”的岩茶,不仅需要产区的背书,还需要系列的营销、包装、推广,精美的礼盒与华丽的文案,这些都需要资本的深度运作的。如今的土豪也不傻,都知道在文化来包装自己的。

 

那么,武夷岩茶到底经历过什么?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些新闻中一窥端倪,比如新华社的这篇《茶商炒作天价茶叶:讲个故事就能卖20多万一公斤》新闻中的山场茶、大师茶、恶俗花名等关键词归功于部分茶商炒作行为,那么是一部分茶商在炒作吗?《瞭望》新闻周刊《揭开天价岩茶背后的层层乱象:将外地茶改头换面后销售》的文章里就直指外地“冒牌茶”入侵和虚假炒作的问题。

另一篇文章《每斤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 谁是“天价岩茶”幕后推手?》的报道,才道出了“高价茶”的核心原因,中国根深蒂固的送礼文化才是始作俑者,土豪需要面子、领导爱喝,送礼需要体现价值、商家需要话题等等,这些都共同成就了一泡“天价茶”。土豪有了面子,送礼也办成了事,完美的结局,但伤害了武夷山茶农,并且一点一点蚕食“四风”整治的成果,大红袍技艺传承人王顺明的一席话,道出来茶企的无奈。

 

风口下的岩茶是什么滋味?人民日报的灵魂三问,更像是自家的孩子被欺负后的保护,反省之后的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媒体的报道后,武夷山的茶企在行动,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发公开信反对“天价茶”而直呼“冤枉”的茶农用“正本清源”来形容此次的反对天价茶事件。

 

据媒体报道,“天价茶”事件,导致岩茶名誉受损,中低端茶销售困难,滞销量达到40%以上,现在武夷岩茶打着“正岩”旗号才可能销售的现状,14.8万亩的茶山岩茶产量一万多吨、正岩茶不足十分之一,如何让岩茶回归正常轨道。武夷岩茶的三坑二涧天然的稀缺性,必然会成为追逐的对象,如果不化解供不应求的矛盾,天价茶或许还会卷土重来。

人民日报或许看到了这一风险,为武夷岩茶提出了“依靠科技突破工艺限制、“个性化”与“标准化”共行、建立品质标准”等几点建议,小而美与标准化,武夷山也正在尝试让其相生相伴的方式。岩茶的江湖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正如流行的歌曲“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经历过“天价茶”之后的武夷岩茶,可以让大众更了解武夷岩茶,就像人生中的挫折,这些人、这些事都是生命中的过客,遵从初心、用心制茶的茶农、茶企永远不会受到影响。好了就聊这么多,我是茶圈阿斗,一个扶不起的茶叶爱好者,下回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