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圈阿斗第四集:偷茶的“贼”为什么发展的比我们好?

大家知不知道,我们去年花了十二个亿人民币从斯里兰卡、中国台湾、印度买茶叶了么,这就奇怪了,我们是不够喝么?还有,我们是怎么丢掉茶叶垄断地位的?人民日报说的七万家中国茶企,利润不及一个立顿?到底是什么原因?那个自己的历史都要靠唐僧记载来研究的国家,是怎么样把最需要文化的茶做到极致的?我们的茶叶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来聊聊,我们的茶叶为什么没有别家卖得好。

 

  这个人,大家认识吧?他被誉为“茶叶间谍”罗伯特·福均,就是他的出现改变了世界茶叶种植的格局,之前都是英国卖给我们鸦片,我们卖给他们茶叶,后来我的本家林则徐把鸦片倒进珠江,英国人就不干了,英国可是茶叶消费大国,有很多税收的,于是就和我们打了一架,这架虽然打赢了,可以继续做生意了,但不稳定,为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会做生意的英国人,就盘担心以后买不了,就偷吧,就这样一个花匠担起了英国的未来。

 

  在此之前,其实也试过,都不是很理想,后来罗伯特·福均他偷了大量的茶叶信息、茶种和做茶的技术,在印度的阿萨姆地区成功试出来了,后来的什么锡兰红、大吉岭、英国红、阿萨姆都是从中国引进培育的。科技推动茶叶进步,印度和斯里兰卡曾经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工业革命,自然在印度生根发芽,1872年的中国还刚刚觉醒,揉茶机和焙炒机就已经在印度广泛使用了,印度茶叶的崛起和日本绿茶的迅速发展,中国就这样把茶叶的垄断地位丢了。

 

  印度凭什么把茶产业发展的那么好?我们到底比他们差在那?主要的原因是印度、斯里兰卡从一开始就用机械化运作,奔着挣钱去的,被宋鸿兵妖魔化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斯里兰卡的茶园就是生态化和科学化,茶园整齐划一的,从来不施肥,用的都是牛粪、茶园里还套种其它植物,这样既不会水土流失,保护了环境又可以提高品质,整个管理非常现代化,他们的茶叶也不差,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历史的包袱,也没有什么历史可言,让他们可以轻装上阵,这两点,我们现在很难向他们学习。

 

  在中国备受诟病的立顿,也130多年历史了,它能和我们几万家茶企PK,关键就在于方便、性价比高,而且有严格的ISO9001质量管理,让消费者放心,他们可以做到数十年如一日的口感,这是我们现在做不到的。当然它在中国不受待见也正常,见过在祖师爷面前班门弄斧么?关键他一家企业挣的钱快秒掉我们一个产业了。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三问武夷岩茶之三:岩茶产业如何破圈?》里面有提到"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  突破“看天做青”局限、“个性化里找标准化”和打造口牌公信力,一位从事茶叶生产的老板就表示完成这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看数据做茶",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并不难,制作层面的可以依靠数据实现,但更重要的是市场需要正确引导。标准化产品在茶圈里还是低质的代名词。

  有专家认为,个性化的产品可以向斯里兰卡学习,由权威机构定期组织拍卖,那些稀缺的茶山和大师的作品,让市场自行调节,当然啦,如何防止炒高价的噱头,是个头痛的事,,毕竟“高价茶”在茶圈并不少见。

 

  实际上“茶叶从采摘下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品质”了。我们现在工艺水平、品种和环境还是可以碾压其他国家的,人民日报提出的化解“个性化”与“标准化”矛盾,两条腿”走路,“个性化”的发展已经驾轻就熟,但“标准化”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还是需要得到保护的,2013年的"金骏眉"的商标案其实大大限制了标准化发展的可能,令人惋惜。近几年流行的小罐茶也许一种发展思路,小罐茶虽然还是以大师制和优质山场为噱头,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它做到了一个送礼的价格锚点,人情社会里,送一盒小罐茶,跟送一条中华一样。他的品牌定位:现代派中国茶,就是有意破圈发展的意思,虽然不知道他们的茶做得怎么样。

 

  我们有很深厚的茶文化基础,中国茶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做茶的、卖茶、喝茶的都大谈历史文化、山场、工艺、口感和价格,形成单一的“坚守传统做好茶”为宗旨的一元化发展,导致了"物以稀为贵"的局面。卖茶叶是一门玄学,你不谈文化吧,它本身就是文化性的产物,你不讲点山场和制茶师的故事,又没有卖点,价格和文化品味不弄点差异化,又不能迎合中国人送礼的面子工程,这一来二去的,就把问题复杂化了,一直在小众市场里打转,没办法形成规模效应,我把它叫文化上的包袱,我们放不下对茶叶的民族情感还有对稀缺性资源的把控,所以才会让印度超车。

 

  现在都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在茶圈里把“礼”发挥到极致,经常会看到一些茶礼敲几下,代表什么,神烦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是说不好,这些可以进小学课本里从小培养,做为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但面对客户就没必要把这么复杂的东西加入进来,简化了很多不必要的内容,让大众可以快速低成本的接触茶,我们完全可以回到霸主地位,做为产茶的发源地和产茶大国,我们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俗话说,看谁强势能够把自己的文化给说出去,让人家适应自己的那一套,我们是文明古国,这文化深厚,老外哪懂啊,我们就用李鸿章的方法,以夷制夷,你看一下立顿,在日本就做煎茶,到韩国就做麦香茶,用他们的工艺赚外国人钱,多好。

  好了就聊这么多,我是茶圈阿斗,一个扶不起的茶叶爱好者,下回聊!